跳至主要内容

香港建築業轉型:碳交易機制促進「組裝合成」建築法應用

香港建築業轉型:碳交易機制促進「組裝合成」建築法應用
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 李恆

香港建造業長期面對人手短缺。為了提高生產力,發展局自2017起積極推廣「組裝合成」建築法(MiC),透過將部分建築工序從工地轉移至廠房,預先製作結構、室內裝修及機電裝置模組,再運送至工地組裝。這種方式除了能減少現場人手需求與施工時間,還能大幅降低整體碳排放。然而,受限於採購與跨境運輸的高成本,MiC 應用目前仍主要集中於公營項目。

近年,碳交易機制的興起,為推動 MiC 提供了新契機。若 MiC 所產生的碳減排量可量化並認證為「碳信用」(carbon credits),承建商可將獲得的碳信用在市場中交易,換取額外收入。換言之,碳市場不僅能補足 MiC 高昂成本,更有潛力透過市場誘因擴展MiC應用至私營項目。

本研究團隊在特首政策組「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」支持下,運用多重情境模擬,探索如何借用碳市場機制推動MiC發展,並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碳市場制度建設。

現行政策與挑戰

目前推廣 MiC 的首要障礙在於其經濟成本偏高。雖然 MiC 可有效減少施工人力並縮短工期,但亦需聘請具技術背景的專業人員及工人,加上模組多來自大灣區或海外,涉及不菲的採購與運輸費用。政府雖已推出多項激勵措施,包括在MiC樓面總面積和上蓋面積提供10%的豁免、在MiC建築樓層放寬4%的高度限制,並透過「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」予以資助,但2020至2024年期間的51個已完成 MiC 項目中,僅有1個來自私營住宅項目,反映補貼措施仍未能廣泛吸引市場參與。要促進 MiC 更廣泛採用,需進一步發揮碳交易機制的市場力量,

明確量化MiC的減碳效益並轉化為碳信用,為企業創造新的收入來源。屆時,MiC 不僅代表建造效率的革新,更成為建築業邁向低碳發展的關鍵商機。

建立制度:讓MiC減碳有標準、有價值

早於2022年,港交所已經和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合作,攜手探索大灣區自願減排機制。

而2022年《施政報告》亦提出成立跨部門「高效建築督導委員會」,專責統籌MiC等高效建築的發展。當中,政府在去年起開展研究工作,包括探討投資「組裝合成」供應鏈的機會、形式、風險和回報。本研究團隊認為,下一步政府可通過制定法規和政策,例如碳配額制度、排放罰款或碳補償等機制,鼓勵更多企業轉型至MiC。為配合碳市場運作,政府亦可考慮引入懲罰機制,確保碳信用背後的減排是真實可證的。同時,政府可考慮與非政府組織合作,從而減低行政成本、提升透明度與監察效率。

根據政府統計,採用MiC建成的項目中,約只有1%的單位曾出現漏水或滲水的個案,有關數據為後續發展提供實證依據。本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加強對MiC的宣傳和推廣,透過清晰比較其與傳統建築的環保效益、成本效益及品質表現,加速業界轉型至MiC。同時,政府亦可為市民和企業增設碳信用名額制度,提高公眾參與,形成正向循環。

創新技術:讓碳市場提效增信

碳市場要有效運作,除政策支持外,亦需技術配合。2022年10月,港交所推出Core Climate,為亞洲乃至全球市場提供高效透明的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服務。本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可進一步引入區塊鏈等技術,確保MiC減排數據不會被篡改,讓每一份碳信用都有據可查。政府亦可參與具國際認證的碳信用數據平台,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國際碳市場上的公信力。

展望未來,隨着建築業更廣泛採用 MiC 建設宜居香港,政府可考慮逐步減少對 MiC 的直接資助,轉而透過碳市場機制推動行業自主轉型。此舉不僅有助創造更多綠色職位,也為香港建築業注入長遠發展的新動力。



请下载 Acrobat ReaderAsian Font Packs 查看文件。